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每日金融
>
智库专栏

信达证券张志刚:传统业务仍有深耕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维 朱银双
摘要:
张志刚坦言,证券行业发展的确需要破除来自法律、市场等多个维度的痛点。

原标题:信达证券董事长张志刚:传统业务仍有深耕潜力

证券公司在过去的二十年,主要是依靠牌照赚整个市场快速增长的钱,其业务组织、专业服务、市场流动性提供能力、资产交易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内控内管能力还未能适应市场变化和新经济形势的需求。

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证券行业学者型高管代表、信达证券董事长张志刚感触颇深。日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他认为,当下证券公司面临的转型困惑,并非意味着传统证券业务没有深耕的空间,证券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内容、深度和宽度都有进一步开拓的可能性。

张志刚坦言,证券行业发展的确需要破除来自法律、市场等多个维度的痛点。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从2007年9月4日正式成立算起,10年来,信达证券总资产从十年前的110亿元增长至550亿元,股东权益由26亿增长至90亿元,员工队伍从1260人发展到2300人,网点数量由46家发展至101家,公司的客户总量和托管资产实现翻番增长。公司累计实现纳税总额达50亿元,净利润超过60亿元,累计为近90家企业提供股权及债权融资,完成200余支产品发行,总融资规模超过3500亿元。

“冷”待行业热点

《21世纪》:信达证券走到今天已经10年了,无论是在业务规模还是品牌知名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挫折,你作为董事长如何评价这些年的历程?

张志刚:近十年证券市场经历了三次转折,先是从治理整理转向规范发展,然后从规范发展转向创新发展,最近二年又从创新发展转向从严监管和转型发展。在市场剧烈波动中,信达证券一直保持盈利且各项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这中间遇到挑战和考验。例如因为几年前保荐的一个拟上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其蓄意造假问题未能发现,遭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影响了公司今年的分类评价。问题出现后公司第一时间撤回上市申请,并协调地方政府做好后续工作,没有给资本市场及投资者造成损失。

公司目前各项业务包括保荐承销业务都在正常开展,近十年公司的IPO及再融资项目过会率始终位列行业第一梯队。但我们还是要认真总结经验,对待市场保持敬畏之心,审慎尽责的做好每一个项目。

《21世纪》:作为一家背景“特殊”的券商,信达证券如何定位自身的市场角色?

张志刚:作为信达集团下属机构,它一开始的出生就和其他券商有些区别。首先,公司定位是在系统里面担负集团业务和资本市场对接的使命,再加上集团是财政部所属企业,又是处置不良资产的公司,对于政策把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一般公司相比都有一些特殊要求;其次,由于大股东是帮助国家化解金融风险的专业机构,所以全集团对风险的管理和把控很严,合规风控文化坚实;最后,公司处在一个拥有全部金融牌照的集团当中,所以公司市场定位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投资银行。

信达证券的发展坚持三个原则。第一个是“守正”,即一是经营方针要紧紧配合国家、集团的战略需要,二是在做足主业上持续下功夫,三是把合规展业作为立司之本;第二个是“稳行”,其中包括稳健的管理风格、稳定的核心团队以及稳妥的经营策略;第三个是“创新”,通过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的创新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1世纪》:这种特点作用在具体业务、风控上如何体现?

我们将稳健经营、把控风险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前几年,债券市场发生系列案件,许多公司受到波及,信达证券未有丝毫牵涉。在债券行业很火的时候,公司清醒认识到这样的市场是有着巨大风险。所以当时公司的策略是确定双禁原则,一是禁止公司的自营和资管与债券丙类户进行交易;二是禁止公司的高管购买公司发行的分级产品。

另一方面,行业创新初期,一大批公司把非标、通道、类信托业务当做业务重点,全行业短短数年做了十几万亿,确实赚钱。这个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了相关业务及其风险,并决定把主动管理业务作为核心和重点。

公司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方针,近年来公司结合信达整体资源优势,在广交投项目、益田假日广场项目等ABS领域有所突破;在支持国有企业海外并购方面、在推动第二轮债转股方面,公司都走在了前面。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