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每日金融
>
金融资讯
>
财经资讯

新东方关闭K12业务 CEO去山区支教

互联网
摘要:
随着市场情绪企稳和“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教育培训机构开始谋求转型,教育股跌幅收窄,未来市场将关注机构转型方向和相应预期来寻找股价支撑点 ...
9月13日,新东方在线副总裁、东方优播CEO朱宇发布朋友圈称,新东方在线已决定全面关闭旗下K12业务东方优播,并已全面启动学员退费和员工裁退补偿工作。公司目前资金充裕,预计将在10月之前完成退费和裁员工作。而朱宇本人则计划前往山区支教,为共同富裕做贡献。

东方优播是新东方在线旗下K12小班直播课机构,全面关闭K12业务意味着东方优播将终止运营。

据一份相关内容聊天记录截图得知,东方优播工作人员曾告知家长填写退费信息调查问卷,国庆前将会收到东方优播退费,且消息中再次强调,秋季班费用会全部退还。

据介绍,东方优播的退费学员规模达到7万人次,但由于东方优播课程价格偏低,且新东方现金充足,退费将不成问题。截至2021年5月31日,新东方在线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5亿元,此外还有定期存款3.17亿元。

为何关停?

公开资料显示,东方优播为新东方在线子公司,成立于2016年,旨在通过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地改进整个k12阶段教育的教学品质和水平。东方优播是国内最特殊的一家K12在线教育公司,其只在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线下招生,采取本地化编班和教材,由位于北京或武汉师资基地的老师在线直播授课。目前国内只有东方优播采取这种模式。

截至今年5月30日,东方优播已进入全国273个城市,付费学员人数连续几年呈倍数增长。东方优播此前已在部分城市实现盈利,其模式也已进入成熟期,但“双减”让其戛然而止。东方优播CEO朱宇告诉记者,关停原因在于“满足不了无境外资本的要求”。

“双减”政策规定,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

也就是说,已经上市的学科类校外培训业务要么剥离出上市公司,要么退市。知情人士称,对于为何不将东方优播剥离出上市公司继续运营,“是新东方集团认为不好操作”。

东方优播曾是收入增长主力

根据新东方在线最新的财报,2021财年(截至2021年5月31日)公司还在加大对东方优播业务的投入。

为吸引合资格的教师和设计优质课程,新东方在线在2021财年对东方优播投放了大量前期投资,加上新东方在线的K-12课程增加,导致教学人员成本及课程研究人员成本增加,K-12教育分部的总营收成本同比增加138.9%至人民币8.12亿元。

东方优播也曾是收入增长主力。2021财年,K-12分部整体的付费学生人次同比增加78.6%,其中东方优播的付费学生人次的同比增速超过新东方在线K-12课程,达102%,

CEO将去山区支教

朱宇在朋友圈表示,个人计划在扫尾工作结束后去山区支教1-2年时间。

2008年时,还在清华大学读大四的朱宇到新东方兼职做高中数学老师,当时,新东方的主营业务还是起家时的大学生和出国留学业务。

此后,新东方的K12业务发展迅速,朱宇干脆放弃了在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学业(本科直博),退学加盟新东方。

2016年在线直播大班课初露端倪的时候,新东方却与新东方在线合资创办了东方优播(新东方在线此后收购全部股权),创始人正是朱宇。区别于大班课模式中主讲老师授课、辅导老师服务,东方优播实行25人以内小班教学,主讲老师同时提供辅导服务。

朱宇2020年曾在公开场合介绍,“2020年暑期大战,一些头部在线大班课机构用十几亿线上广告招到了约200万低价班学员,东方优播没有投放线上广告,用大约两三千万的营销预算招到了60万学员。”

在一些市区人口只有一百多万的城市,东方优播已经实现了超过1000万元的年收入。

南向资金上周“抄底”

7月,由于双减”政策力度超出市场预期,港股及美股市场的多只在线教育股大幅下挫。新东方在线7月股价跌幅高达50.36%,8月继续跌10.77%。

9月初,在开学季的情绪影响下,港股教育板块有所反弹。新东方在线的股价也在连续10周下挫后,在9月的前两周迎来反弹,分别上涨27.59%和7.34%,市场情绪也有所好转。

格隆汇勾股大数据显示,南向资金也开始在上周“抄底”新东方在线,净流入金额4125万元,净买入575.9万股,逆转9月第一周的净流出态势(净流出3805万元)。

不过目前,市场对于教育股前景的看法仍有分歧。花旗认为,校外培训行业的低谷尚未过去,内地政府计划对学科类校外培训制定收费标准和浮动幅度,反映政府的监管决心,相关公司的定价或盈利能力将明显受限,因此对教育板块仍然维持谨慎态度,并给予新东方在线“出售”评级。

国信证券则认为,随着市场情绪企稳和“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教育培训机构开始谋求转型,教育股跌幅收窄,未来市场将关注机构转型方向和相应预期来寻找股价支撑点。

来源: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基金报、信息时报
每日金融产品线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