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每日金融
>
金融资讯
>
宏观

新冠疫情后遗症:“通胀怪兽”与“短缺时代”并存

互联网
摘要:
通常而言,适量的通货膨胀可能是“良药”,而剂量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变成“毒药”
通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货币现象------弗里德曼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对于物价的感知,以食品价格最为强烈。10月份以来,多地菜价大幅上涨,甚至出现了“菜比肉贵”的现象,引发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叫苦不迭。

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统计,10月15日至10月22日一周,全国286家批发市场的19中蔬菜平均价格,比前一周上升11.6%,最高涨幅出现在陕西,23种蔬菜市场比去年同期上涨幅度超过四成。

受大宗原材料上涨影响,工业产品也水涨船高,原油上涨,化工产品上涨,煤炭价格上涨,大面积“拉闸限电”甚至影响到了民生用电领域。

在全球范围,英国加油站大排长龙,印度超过一半的电厂因为缺煤而挣扎运行,从纸张、食品、纺织品到玩具,再到iPhone芯片,一场断供风暴正在冲击国内外的消费者和企业。牛津能源研究所(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的米哈尔·梅丹(Michal Meidan)博士表示,这些物品“可能在今年圣诞节会出现供应短缺”。

“通胀怪兽”与“短缺时代”并存,作为新冠疫情的后遗症,成为每个人 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美国无限印钞“危机模式”是通货膨胀的根源


诺奖得主、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断言,“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货币现象。” 这句话被经济学家广泛引用,用以揭示通胀的本质。无节制的印钞正是此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美国参议院议员泰德·克鲁斯在8月份发过一条推特:“我们国家正面临的通货膨胀炸弹,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正在大量印钞。”是的,最大的原因就是美国无限印钞。

疫情席卷美国后,扮演“全球央行”角色的美联储,迅速执行了“零利率+量化宽松”无限印钞的方案,一口气打完所有子弹。美联储上一次采用这种凶猛的做法是在2008年金 融危机时期,这种做法是凭借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对外输出通胀收割全球财富来帮助美国渡过经济危机,因此这种方案也被称为“危机模式”。各国政府为防止货币升值被迫追随美国的步伐,纷纷推出各种刺激计划,保守估算,印钞总额已超过10万亿美元。

与2008年金 融危机时期相比,这一轮新通胀是“狡猾的”,由于疫情影响,全球贸易在最初阶段几乎停滞,它并没有立刻掀起物价全面上涨的浪潮,而只会先挑一些“有缝的蛋”“,譬如农产品、大宗商品、重要原材料。“这些物品要么因为自然条件和运输条件而不能及时扩大供给,要么因为被赋予高度的交易属性而容易吸引大量资金。”

“印钞”最初带来的经济反弹被市场分析人士描述为“强劲但不平衡”,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缺乏存款的美国人大量失业,而政府发放到个人的补贴刺激了对消费品的需求,使全球供应链在疫情的封锁中还要应对远高于正常年份的需求,比如对个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强劲需求,使芯片供不应求,推高各类依赖芯片的产品价格。而上述这些需求会推高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并推高价格,而全球物流价格的飙升使其价格上涨“雪上加霜”。

野村证券副总裁阿罗迪普·南迪表示,如果作为一家公司进口了昂贵的煤炭,就会提高成本,企业一定会将这些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又可能导致通胀,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有可能,从石油到食品,从芯片到玩具,一切都变得更加昂贵。”

此外,大量“印钱”会使美元贬值,美元走弱对任何拥有美元计价债务的人来说都是好消息,这包括很多新兴市场。而一旦美国反手施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其他国家势必因为美元的回流而蒙受损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通货膨胀的利与弊


通常而言,适量的通货膨胀可能是“良药”,而剂量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变成“毒药”。物价上涨最终还是看一个“度”,少量有益,过多则可能有害。

从经济学家到政府部门,经常通过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品及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涨跌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一般而言,当CPI大幅度持续上涨时,就会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当通胀率维持在低水平(2-3%)被经济学家称作经济“润滑剂”,因为物价的小幅上涨可以提升企业家的收入,刺激他们进一步投资,增加经济活力,

但如果通胀率进一步上涨超过10%则进入一个较为危险的区间,被称为急剧通胀。这时人们开始对货币的信任发生动摇,人们有抢购物资的行为,生产和消费秩序被破坏,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动荡。

急剧通胀虽然危险,但并非不可控。真正有灾难性后果的是当通胀率超过100%进入“恶性通胀阶段”,政府对物价完全失控,民众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社会崩溃。

恶性通胀在历史上也并非罕见,但每次出现,往往伴随着政治后果。

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单月物价上涨2500%,最终货币贬值一万亿倍,民众普遍不满滋生民粹主义,成为纳粹上台的因素之一。

中国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经历过三次急剧通胀,并在1997年CPI增长率逐渐回落到2.7%的温和区间,此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23年的低通胀时期。

在这23年里,温和通胀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仅有2008年和2011年两年间CPI增长超过5%,疫情发生后CPI上涨再次“破五”,达到5.4%。

通货膨胀是一种隐蔽的税


各大经济体的财政赤字率水涨船高。如此高的负债率,各国如何消化?

欧洲央行、日本央行与美联储一样,开启赤字货币化,即通过印钱偿还政府债务。这种行为也在学术届被称为“通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民手中货币的购买力。

换言之,通胀可以被看作一种隐性税,没有法律规定税率,也没有税收机构。如果你今天手里拿着一张百元纸钞,明天它还在你钱包里。

但是央行通过增发一百元,而市场上生产的东西并没有增加,那么你钱包里那张一百元的购买力就被稀释,而政府多了一百元进行支出,购买力从个人转到政府,相当于收了税。

那在这个过程中,谁受伤最严重?

自由派经济学家茅于轼也对通胀的伤害性有过论述。茅于轼曾表示“通货膨胀是一种隐蔽的税,它对一切手里有货币,银行有存款,和将来有货币收入的人征了一笔税。而且这种税不很公平,它不是按财产的多少来征,而只按持有货币的多少来征。真正富有的人未必持有大量货币。他们的资产多半是股票,房地产以及各种实物。

“所以通货膨胀改变了财富存量的分配,也改变了收入分配。一般来说,通胀最不利于拿固定工资的公职人员,因而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他们的生产效率。而公职人员在维持政府正常工作中以及学校教育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每日金融产品线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