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每日金融
>
金融资讯
>
宏观

外资都跑了,你只知道其一,却不知道其二?

每日金融原创 林凡
摘要:
外资进入中国,意图“压榨”中国劳力节约生产成本才是他们最原本的初衷,最后却背道而驰,成本上升压得外资透不过气。

自打步入2017年开始,聊天交际之余,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李嘉诚跑了!”说者严肃,听者神情凝重。

就在过去的6月份,李嘉诚还出现在汕头大学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上,这个“跑了”又是什么情况。其实早在2015年1月初,亚洲首富“超人”李嘉诚就扔出“重磅炸弹”引发世人瞩目。李嘉诚要将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合并改组,未来新公司注册地也将迁至开曼群岛。从此拉开了李嘉诚“跑路”的序幕。

然而就在不久前的7月底,李嘉诚又双叒叕跑了...

7月30日晚间,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和记电讯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买方Asia Cube Global Communications Limited订立买卖协议,公司以144.97亿港元现金将其在HGC(该公司持有固网电讯业务)中的全部权益出售给上述买方。

然而,“李嘉诚跑了”只是成为私企撤资潮的代表现象,它代表的却是背后众多外资企业紧锣密鼓撤离中国大陆的现状。

外资撤退的背后是成本的日益增高

据小融了解,今年初,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为120亿美元,同比下跌14.73%;2016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260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减少约2亿美元;201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6871亿美元,与上年相比下跌8.04%;2016年外资在中国固定资产的投资额仅为1211.97亿,而在2011年,这一数字还高达3269.81亿;五年时间,下跌了62.94%。

如果数据不够震撼的话,那我们来说说“事件”。

近年来随着希捷关厂、麦当劳“卖身”等等,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

如此给大陆留下的是废墟般的工厂和大量的失业群体。全国存量外商倘若全部撤走,必将波及4500万就业岗位。如果觉得有危机感的话,小融建议还是尽早查查自己所在公司是否有外资介入实际点。

然而我们却不难发现,外资撤离中国,除了有一部分迁回本土之外,许多外资更是把目光瞄向了“阿三”在内的东南亚国家。难不成印度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引领东南亚人口规模增长,就要赶超中国啦?

“对于外资来说,近几年来在中国开厂设营,其实过得并不好。”曾任外资高管的刘先生告诉小融。最早外资来中国投资设厂,除了是国家大力招商引资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力物力等成本低廉。“就拿制造业说,2008年,一个深圳工人一个月的薪资也才3000到4000。”他强调,早期外资制造业大量雇佣中国工人,“廉价劳动力”的确为他们节省了不少的成本。而且早期工人们的维权意识很低,加班加点不支付加班薪资也是常事,一周工作六天,一天工作十来个小时,月工资依旧不变。

而随着中国劳工的法律意识逐渐加强,生活水准也不断提升,许多工人都意识到了外资这样做,是不对的,是违反了“劳动法”的,甚至往大了说“没人权”。所以各类“罢工”行为也层出不穷。虽然提高薪资水平,“弥补”了下工人们的创伤,工还是能照样开的。但这样折腾几回,人力成本也就快接近外资本国了。

小融想,外资企业这几年是否都在纠结一个问题:“远道而来开厂设营,但人力成本没几年就翻了一番甚至几番,当年脑子让驴踢了才决定在国内安营扎寨的。”

份额萎缩,让外资经常“入不敷出”

小融觉得,外资进入中国,意图“压榨”中国劳力节约生产成本才是他们最原本的初衷,最后却背道而驰,成本上升压得外资透不过气。当然,市场或许也是他们考虑的因素之一,毕竟人口基数大,红利在那里嘛。

“但是外资根本没想到,中国人口多,但市场购买力弱。”刘先生补充,外资所生产制造的产品,基本上与本国的定位相似,都是定位于中产以上阶级,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飞利浦一颗LED灯泡价格是佛山照明的两到三倍了。小融不禁想,中产以上阶级用的“灯泡”是否会亮一点呢?

也正是因为外资产品定位普遍较高,但在中国的消费力依旧还是偏中产以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康”。虽然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在增加,但固有的消费观念还是“小康”,所以价美物廉就成了中国大部分消费群体的首选。

外资品牌价格高,除了一部分是用料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所谓的“品牌附加值”。然而小融觉得,这套理论在中国简直就行不通:“凭什么为了个LOGO我要多花几十块钱。”久而久之,外资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被国产企业蚕食。虽不说国产产品“物美”吧,但起码“价廉”,符合了当下绝大部分持家“师奶”的消费理念。

小融查了下数据,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甚至比“暗黑国度”墨西哥还要差,所以外资这个尽可能“接近市场”获取最大利润空间的如意算盘似乎打错了。

外资撤退东南亚?可预见性的“碰壁”

当然,说回“阿三”等东南亚国家,他们们发展的现状明显跟前几年的中国类似。就拿缅甸来说,一个劳动力一个月的收入折合人民币还不足两千块钱,但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算“高收入”了,所以外资企业在东南亚国家,稍微“慷慨”点,就能“虏获”大量廉价劳力,说不定工人们还得说:“谢谢外资给我们提供了高工资。”即便是这样,人力资源成本也要大幅由于中国。

至于许多外媒说的:东南亚各国经济正在持续快速的发展,崛起指日可待。许多外资企业似乎也瞄准了东南亚这一块“香饽饽”,毕竟人口也不少,单单印度都快接近中国了。仿佛看到了与中国当年一样的“人口红利”。然而,或许外资这个“接近市场”的算盘又打错了。

小融不禁再八卦了一回。就算东南亚经济最能“拿出手”的泰国,消费水平也远在中国之下。对于外资企业所推出的产品,或许东南亚人民也会表示在价格上“吃不消”的。

对于外资频频撤出中国,许多人都在担心中国的经济会因此受到影响。但却没看到外资的撤退背后是一轮中资企业的崛起,虽然在品质上与外资的距离还是存在的,但对于国民生活需求来说已经足以。加上人力成本的上升,外资企业是在是“吃不消”了,撤退已成必然。但小融觉得,外资的撤退对中国的影响是有的,但也十分有限,作为“世界工厂”来说,中国对于经济结构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是“杠杠的”。
每日金融产品线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