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每日金融
>
智库专栏

中信银行李国峰:银行资管业务的未来

李国峰
摘要:
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配置

作者|李国峰「中信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总裁」

据《2016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显示,至2016年末,中国大资管行业规模达116.18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规模为29.05万亿元,占比达到25%。据波士顿咨询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泛资管市场管理资产总额将达到174万亿元,2015~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13%;剔除通道业务,管理资产规模将达到149万亿元,2015~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这表明未来几年,国内银行资管业务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资管业务将成为国内银行业新的业务增长点。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来,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黑天鹅”事件频发、“灰犀牛”潜在危机加剧等的影响,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运行的稳定性下降、风险逐步显现,投机资产推动资产价格异常波动,资产空转、影子银行、不当创新、嵌套牟利、无序竞争等现象愈演愈烈,异化了银行资管业务的本质,为银行资管业务可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据此,央行和银行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整肃银行资管业务,力求实现银行资管业务规范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回归本质、回归理性、规范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全球金融体制调整优化、科技进步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快速累积,公众对资产保值、增值和规避高额税收的需求日趋强烈,加之金融机构追求高利润、高成长业务发展的动力强劲,银行资管业务便应运而生、快速发展。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国外银行资管业务已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投行等各类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品种和投资范围几乎囊括了所有可估值或交易标的,而银行主要提供对个人和机构客户的动产、不动产、股权、债权、其他财产受益权和资产组合管理的综合性受托金融服务,其核心是银行受托管理资产,客户自担风险。由于银行资管业务两头在外、风险由客户自担,不占用银行资本且收益水平高,因而成为银行未来竞争的战略性业务。

“期权之父”罗伯特·莫顿认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配置。清算和支付功能、提供融资机制、跨时间和地域的经济资源转移、管理不确定性和风险、协调不同领域分散决策的价格信息、处理不对称信息是金融体系的基本属性。据此不难看出:银行资管业务的本质在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负债端资金来源于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的理财需求资金,资产端对接的是拥有动产、不动产、股权、债权和其他财产收益权的融资人需求,银行资管机构利用其人才、专业、信息等的优势,发挥着桥梁与纽带作用。让银行资管业务回归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好银行资管业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融资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管理好不确定性和风险、处理不对称信息等的职能作用,最终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让银行资管业务回归理性,既是银行资管业务回归本质的客观要求,又是实现银行资管业务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客户层面看,一方面要从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对等原则出发,全面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客户逐步消除“预期收益”理念,妥善解决好“刚性兑付”问题;另一方面,银行资管机构要加大理财直融工具、净值型和股债混合型投资产品的创新力度,不以“理财产品价格”论英雄,有效解决好理财“资金池”业务带来的“滚动发行、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问题,让投资者的需求由“预期收益”回归到“真实收益”。而从银行资管机构层面看,一方面要加大业务转型发展的力度,发展模式上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政策取向上,由无序竞争向规范发展转变;发展策略上,由“影子银行”“多层嵌套”“不当创新”向回归本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优化投融资机制转变,立足于长远,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另一方面,银行资管机构要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着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并履行好信息披露与风险告知义务,最终实现银行资管机构与客户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规范发展,既是投资人和监管机构对银行资管业务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银行资管机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银行资管业务回归本质、回归理性的必然结果。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个原则,年初以来,“一行三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监管政策与指导原则,其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和监督银行资管机构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这一“三位一体”的金融工作主题合规经营、规范发展。规范发展,客观上要求银行资管机构要按照资管业务发展规律与监管政策,规范经营、规范管理、规范创新、规范竞合,解决好银行资管业务“无序竞争、高杠杆经营、野蛮生长”等问题,更好地促进银行资管业务可持续发展,服务好实体经济、防控好金融风险、助推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因此,规范发展将成为银行资管行业的一致性行动纲领。

加快金融与监管制度创新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银行资管业务是为了全面满足高净值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利用人才、专业、信息优势,立足于金融市场,通过动产、不动产、股权、债券和其他收益权的投资组合与资产配置服务,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综合化、多元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而应运而生的。为此,与其相适应的金融和监管制度就应该是混业的,而非分业的。受现有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金融制度的影响,目前银行资管业务政策碎片化、政出多门缺乏足够的统一协调性和一致行动力,况且主体监管制度与分业监管制度缺乏内在的有机统一,故难以为银行资管业务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加快推进金融与监管制度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从国外的经验看,银行资管业务金融与监管制度创新,必须符合资管业务本质要求,彰显监管的系统性、权威性、专业性、统一性、有效性和穿透性,必须有助于资管业务促进金融一体化发展,主要涵盖合格投资者准入、确保客户资产独立、信息披露、行为规范与强制执行、审计监督和投资者保护等相关内容。据此,银行资管业务的金融及监管制度创新的基本方向是:其一,在全面提升分业监管政策的统一协调性与行为一致性基础上,深化金融监管基本体制机制改革,顺应金融国际化发展潮流,优化监管组织体系,实行资管业务混业监管,变监管政策碎片化、事后监管为体系化、事前事中监管,为资管业务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金融制度保障;其二,要在全面认真分析不同客户需求、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经验和不同资管产品特点、功能、风险水平的基础上,依据风险适度原则,有的放矢建立健全合格投资者制度,实现合格投资者分层次、体系化管理,将“买者有责”原则落到实处,消除“刚性兑付”约束;其三,要全面强化对资管机构的职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督促资管机构自觉尽责履职,确保实行客户资产独立,及时全面披露信息,规范业务经营行为,强化风险管控,落实投资者保护责任;其四,通过监管政策重检,着重解决好法律缺陷导致监管空白和资管行为法律性质模糊、监管逻辑不一致导致监管缺乏或监管过度、监管政策碎片化导致监管行为失范等问题,增强监管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与有效性。

银行资管业务发展方向

近十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国内企业纷纷“出海”,使得我国成为海外投资的生力军,2016年中国对外投资达到1830亿美元,海外并购投资风起云涌;国内投资者具有强烈的全球资产配置意愿,但QDII供给严重不足;国内经济中高速发展,也为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国内股市、债市与货币市场创造了条件;“港股通”“债市通”和中资企业境外美元债发行规模的扩大,为银行资管业务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国内银行资管要顺应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大势,把握资管业务国际化发展的有利时机,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入手,认真借鉴国外资管业务发展经验,主动加强与国外资管机构合作,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国际经济金融改革前瞻性研究,提高国际金融市场分析与预判能力,实现客户、产品、信息、资本与管理共享,广泛开展跨境经营、跨界合作,有效提高国际化水平。

在“降杠杆、严监管”,资产配置的全球化、多元化和客户投资服务需求多样化的大背景下,资管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客观上要求银行资管业务摒弃“大而全”的发展策略,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就银行资管业务而言,专业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产品研发团队、客户营销团队、投资服务团队、风险管控团队、市场研究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发挥好专业人才优势,有效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二是要强化“风险定价”专业能力的提升,紧紧围绕“风险定价”能力这一资管业务的核心,夯实资管业务引导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良好运转的基础,提高社会资本配置效率,提升资管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立足于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构建融资功能完备、基本制度扎实、市场监督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紧紧围绕服务好实体经济,防范好金融风险,强化专业创新团队建设,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四是要构建有利于银行资管高效运行的专业化体制机制,按照资管业务发展规律,实行资管业务流程再造,全面提升专业化运作能力。

在资管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赢者通吃”现象强化了银行资管机构规模扩张的刚性,既不利于银行资管行业“降杠杆”,又不利于去除价格竞争固化了的“预期收益”和“刚性兑付”,也不利于银行资管回归本质、回归理性,制约着银行资管行业走“质量、效益、品牌化”发展之路。为此,鼓励银行资管机构寻找自身比较优势与资源禀赋,在资管产业链中精准进行功能定位,培养独具特色的投资风格与价值主张,实行差异化投资策略,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银行资管“差异化”发展策略与道路的选择,意味着“品牌化”竞争将成为银行资管竞争的常态。“品牌化”策略的核心,意在打造“精品资管”和“可托付资管”。这一方面需要不遗余力持续培养和提升卓越超群的投资能力,通过长期持续关注特定行业和特定资产,前瞻性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提升优质资产获取能力,在建立健全尽调体系、信评体系与投后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全面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切实履行好“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整合客户资源,大力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有效提升综合服务客户的能力,持续提升有效满足客户需求和全面综合解决客户投资服务问题的能力,增强客户体验,打造“可托付资管”。■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