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每日金融
>
金融资讯
>
新金融

微信支付分悄然上线,要与芝麻信用分庭抗礼?

每日金融
摘要:
微信支付,再次亮剑。

微信支付分,对标芝麻信用分

在中国,信用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每个人的信用度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信用度不好的话,不仅会影响到个人银行相关业务,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作、日常出行、子女教育等等问题。

只要你用过支付宝,肯定就了解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

这是支付宝官方根据你的消费习惯、守约次数、还款记录、消费等级等一系列行为,评估出的信用分数。当你的信用积分到达了650分时,信用等级就属于优秀一类的,也可以享受与支付宝更多的好功能,比如免押金服务、信用签证、极速理赔等等。

而就在近日,微信官方版的“芝麻信用分”——微信支付分也公开亮相了。

目前的微信支付分上尚处于内测阶段,仅在北上广等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灰度测试,并没有对所有用户开放。

三维度构成分数,注重生活应用场景

每日金融小编梳理微信支付分服务协议发现,分数由以下三个维度构成:

1、身份特质,稳定的实名信息以及个人基本信息;

2、支付行为,与使用微信支付相关的消费等行为;

3、守约历史,与使用微信支付相关的履约情况。

目前,微信支付分可以免押借充电宝,还未接入其他服务。用户协议显示,用户接入微信支付分,可以享受商户提供的免押、先用后付等相关便利。

业内人士认为,微信支付相较于支付宝,会更贴近用户的日常生活。微信支付属于“小额高频”的支付场景,一般用于收发红包、买早餐等各类生活中的小额支付。很大程度上,微信支付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生活轨迹。

显然,微信支付分更多的会在生活场景不断发力,为用户提供便利,它更像是一个生活服务的助手。

信用分&征信数据,不可滥用

其实早在此前,2018年1月30日,腾讯旗下持牌试点征信机构“腾讯信用”宣布开启全国公测,却在一天后紧急全网下线,随即杳无音信。此前据财新网报道,叫停公测是由央行授意,主要是针对滥用征信问题。

而更早在2015年9月,芝麻征信将信用分挂钩机场VIP通道的尝试,首先引起监管警觉,再后来情景再度发酵,出现芝麻分与社交产品“圈子”挂钩、开展全国高校“信用分PK”等活动,均因引发巨大争议而被叫停。

在过去几年,许多机构通过大数据收集的信息,开发各种个人信用评分。——芝麻信用分、腾讯信用分、前海征信的好信度、中诚信征信的万象分、拉卡拉的考拉分、华道征信的猪猪分等,并将这些信用分与生活中五花八门的场景挂钩,如租车、租房、婚恋、衣食出行、爱车保养等。

彼时,业界普遍认为首批征信牌照将从相关8家公司中产生。然而时过多年,央行对8家机构的表现并不满意。

通过“信用分”的高低决定用户所拥有的生活中的一些特权本来没错。但也是因为这样,不知不觉中在某些场景下就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引起了许多网友的争议。

业内人士认为,将信用评分用于非信用场景,还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滥用信用的做法。因此个人征信这一块,历来是监管部门的慎之又慎的领域,征信的应用场景,必须有着非常明确的边界和分类。

央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也曾明确表示:“8家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目前没有一家合格,离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差距那么大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在达不到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 

与蚂蚁金服分庭抗礼,尚需时日

在国内信用体系建设领域,蚂蚁金服下的芝麻信用毫无疑问是龙头老大。凭借电商的属性卡位,背靠阿里帝国,深耕生活服务,芝麻信用已经成为生活信用的关键体现。

在中国信用体系高速建设时代,芝麻信用可以说是既支付宝后,蚂蚁金服乃至阿里帝国手中的又一大王牌。

而反观腾讯征信则显得碌碌无为,毕竟在评分领域,消费和支付等维度显然要比社交来得更简单粗暴、更直接有效。 腾讯推出支付分体系,显然是想通过生活应用从场景,与芝麻信用分庭抗礼,微信支付的日渐强势,也会直接带动微信支付分的运营能力。

但最终是否能有所作为,一方面是看微信采集了何种信息、向谁开放、作何用途等等,另一方面,还得看监管如何定位,具体实践中如何合规,如何保护个人的隐私,也是一个长远的课题。

每日金融产品线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